第六章 中世纪家具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于文艺复兴时期,意思是从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时代中间的这段漫长的“中间的世纪”。具体是从公元5世纪下半叶(476年)西罗马帝圈灭亡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前后共经历了大约12个世纪。
在此期间,艺术完全被宗教所垄断,成为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工具。一些古板笨重的家具大部分被司祭、主教等占有。这些人以能代表神或接近神而自居,为了显示他们的尊严和高贵,他们创造了居高临下的环境和气氛来进行宗教活动,于是形成了教会中使用的高坐位家具。除教会家具之外,封建领主们使用的家具几乎都是非常原始的家具,这些粗糙的家具反映了当时社会落后、保守和愚昧的面貌。
第一节 拜占庭家具
一、历史背景(4世纪一10世纪)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历史上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早在公元7世纪以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发展,拜占庭帝国日渐没落;后来几次遭受西欧十字军的蹂躏,气息奄奄,终于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
拜占庭帝国的领域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地。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古代希腊移民城拜占庭的旧址。
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来往,使之融和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了独自的拜占庭艺术,其兴盛期是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二、风格特点
家具继承了罗马家具的形式,并融和西亚的艺术风格,趋于更多的装饰,雕刻、镶嵌最为多见,有的则通体施以浮雕。装饰手法常模仿罗马建筑上的拱券形式。无论旋木或镶嵌装饰,节奏感很强。镶嵌常用象牙、金银,偶尔也用宝石。象牙雕刻堪称一绝,如取材于《圣经》的象牙镶嵌小箱(图6—1),采用木材作为主体材料,并用金、银、象牙镶嵌装饰表面。
三、代表作品
(一)马西米阿奴斯王座
这是一件珍贵的拜占庭家具,其刚直、庄重的造型体现了礼仪用椅的权威形象(图6—2)。
基体全部是用象牙制成,且拜占庭象牙雕刻技术堪称一绝,图案由鸟兽、果实、叶饰和东方几何纹样组成。正面的嵌板上雕刻着基督耶稣洗礼者圣·约翰及众使徒。
(二)其他王座
东罗马的抄本古籍中所能见到的家具以王座为多(图6—3)。一般都为木板雕划的家具,表面卜再加以彩色装饰。十字架和某些几何图案如圆圈、连珠纹、绳纹和回纹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纹样,很具有东方风格。坐前有踏步,上部装有顶盖或高尖顶,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荣耀。这种坐掎对后来的家具影响很大。
第二节 仿罗马式家具
一、历史背景(10世纪—13世纪)
仿罗马风格的家具起源于罗马人发明的圆顶拱券式建筑。这种艺术兴起于11世纪,为时短暂,在12世纪末期被哥特式家具所取代。
中世纪的欧洲,从11世纪开始,封建制度走向成熟,基督教成了欧洲普遍的精伸信仰。经济和艺术开始出现繁荣的趋势。意大利家具在造型和装饰上开始模仿古罗马建筑的拱券和檐帽等式样,随后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也相继兴起,形成整个西欧流行的一种家具风格。
二、风格特点
仿罗马式家具可以说是仿罗马式建筑的缩写,主要标志是采用仿罗马式建筑的连环拱廊作为家具中构件和表面装饰的于法。另外,还较多地采用了旋制的回转体构件,可以说这是后来温莎式家具的基础。镶板上用浮雕及浅雕,装饰题材有几何纹样、编织纹样、卷草、十字架、基督、圣徒、天使和狮等,
三、代表作品
(一)仿罗马式扶手椅
椅子多为小扶手掎,喜欢往腿、扶手、靠背等部位采用长串的旋制杆件(图6—4)。腿的上部做成动物的头或鸟爪的形状。而在斯堪的纳维亚等地,多用没有图案装饰的方腿,装板表面多以浮雕装饰
(二)山顶形衣柜
柜子是当时家具中较重要的一个种类(图6—6)。型体较小,顶端多尖顶形式,边角处多用金属件或铁皮加固,同时又起到装饰作用。当时的青铜锻制和表面镀金技术的成就也是相当大的,为后来的家具装饰开辟了新的道路。此柜造型既具有罗马式的特点,又具有向哥特式过渡的倾向。
第三节 哥特式家具
一、历史背景(12世纪—15世纪)
从12世纪到14世纪,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的北面,有一种以精雕细琢与华丽的镂花玻璃窗构成的新敦堂建筑艺术样式。它先盛行于法国,在13、14世纪流行于整个欧洲,这就是“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教常建筑的特点是以尖顶拱券和垂直线为主,高耸、轻盈、富丽而精致。
哥特式家具主要陈放在教堂中。当时的天主教构成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神学体系。哥特式教堂显示出这种教权的神圣,而哥特式家具又装饰了教堂的室内。纵向的线条,平板状坐面、靠背,朴素挺直庄重的造型,再加上透过彩色玻璃射入室内的紫色光线,给人以宗教的神秘感,使你感觉到上帝真正存在于人们之中。
二、风格特点
哥特式家具给人刚直、挺拔、向上的感觉。这主要是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如采用尖顶、尖拱、细柱、垂饰罩、浅雕或透雕的镶板装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以尖拱代替仿罗马式的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图案,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人云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火敦堂、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敦堂,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14世纪左右,在法兰西,一种将薄板镶人框架的技法陂引进家具之中,即所谓框架嵌板结构。它的引进开创了框式家具的新篇章。它不仅使装饰家具表面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也解决了人型家具的制作问题,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见到柜类家具,可能与当时没有出现框架嵌板有关。
哥特式家具的艺术风格还在于它豪华而精致的雕刻装饰,几乎家具每一处平面空间都被有规律地划分成矩形。嵌板装饰的主要题材有代褶纹样、缝隙装饰、火焰纹样、窗头花格等;边饰的主要题材有叶形装饰、唐草、“S”形纹样。这些装饰题材几乎都取材于基督教三圣经的内容。例如,由三片尖状叶构成的三叶饰图案象征着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三位一体;四叶饰象征着四部福音;鸽子与白合花分别代表圣灵和圣沽;橡树叶则表现神的强的强大雨永恒的力量等。这些图案郜足采用浮雕、透雕和圆雕帽结合的方法求表达。
三、代表作品
(一)高背椅
哥特式时代的坐具,在结构上垃示出与古代家具的差异。一般认为,中世纪的坐具是从带盖的箱子发展而来的。例如,被称为赛特勒(Settle)的领主坐的高背椅(High—Back Chair)就是一种岛靠背安乐椅(图6—7)。
靠背变得高的目的就是把椅子作为权威的象征,同时极为强调椅子在空间的体量感。高耸的椅背带台烛往式的尖顶,有如矗立的蜡烛,有些帝王宝座的上部还装有象征主权和地位的顶盖。倚背中部或顶盖的眉沿均由细密的拱券透雕或浮雕装饰
(二)银坐椅
现存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教堂的马丁(Martin)国王银坐掎l图6—9)制作于1410年左右。椅背是仿建筑尖塔形,椅坐下部是矢形拱门,它在造型和制作技巧上都堪称典型的哥特式家具。同时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拜占庭和波斯文化的影响,这显然是由于十字军东征带回了东方文化的某些优秀遗产,使得中世纪西方文化开始改变自己的面貌。
(三)立式柜
哥特式家具中发展最快的是立式柜,这时的柜子已多半采用柜形结构,带有沿垂直轴回转开闭的门扇和抽屉(图6—10)。这不但在罗马家具中是罕见的,而且在整个家具史上也是一个开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人们不再顾及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铰链的应用也比以往更加普遍。
到了哥特式后期,餐具柜已成为上层社会必备的家具。最初它以架子的形式出现,用于陈列酒具、餐具和银制品,以展示其家产的丰厚,后来则发展为配有可开启的折门并雕以各式纹样的餐具柜。这类家具构成了哥特式家具的一大特点。
(四)顶盖床
在中世纪,贵族的府邸尚未设置专用的寝室,只在大厅的一角安放一种带有顶盖的大型床,顶盖上悬挂起床帷(图6—11)。用豪华的床榻代替了以往用于显示权威的椅子。这种床上谒见的作法一直流传到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
这种床上安装顶盖的作法是从13世纪以后开始流行的。在顶盖上悬挂床帷,既可挡住穿堂风,又可防止别人窥见裸体。到了15世纪左右,不仅床上安装顶盖,而且增加了四根支柱和床头板。至此,这种有顶盖的四柱床(图6—12)就确立了哥特式床的典型风格。
另外,床的使用也是显示主人地位的标志。贵族府内,除其家庭成员之外,家臣和侍者的床都相当简单,大多数只能睡在垫子或箱子上。
中世纪室内和家具配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完全是一种自由的、随心所欲的构成和配置,尚未意识到总体与部分之间统一与协调的美。自16世纪起,上层社会的府邸里逐渐将房间分化,宽阔的大厅又细分为客厅、起居室、寝室等,并设置了很多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房间。与此相适应,家具的种类也开始增加,纺织和雕刻技法也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