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紫檀家具的用料特征
人们往往以为,帝王用的宫廷家具用料肯定都十分奢侈。其实不尽然。从清宫紫檀家具的用料来看,从极尽奢费到过分节省的都有。奢费者,有令人瞠目的“木头垛”式家具(图8)(“木头垛”是传统木器行 业浬语,比喻用料过于奢侈,就像堆积在一起的木头垛),例如图9的 紫檀高束腰展腿式方香几,相信此香几的腿足都是巨大的整料挖做的。也有一些家具用料十分节俭,甚至过于“苦”、“啬”(“苦”、“啬”也 是行业俚语,形容家具用料过于吝啬,太细、太薄),乃至强度不足。
清宫里亦有少数家具是用紫檀与软木搭配制作的,如图7中紫檀 黑漆面褡裢式炕桌,即是以软木为框架,腿足、大边的边框及牙子为紫檀制成的。实物调查亦证实,清代宫廷中的紫檀家具有一定比例的制品是包_的,即以软木为心,外包紫擅木板,《明清家具集珍》中的清中期紫檀高束腰展腿式方香几,北京颐和园藏。香几的腿足是由整木挖出,是一件典型的广式风格宫廷家具。
紫檀髙束腰五屏风三弯腿带托泥大宝座就是实例。总之,清代宫廷家具的用料方式看似无定规,但仔细分析 归纳,仍可根据制作时期和流派整理出一些内在的规律:
- 清代宫廷紫檀家具用料的时期性差异
康熙、雍正两朝励精图治,力倡节俭,家具中不少是软木髹漆的或是软木与紫檀搭配制成。乾隆时期百业兴旺,国力充实,家具制作用料奢靡。到了乾隆晚期,因 紫檀料行将用尽,又未有新来源,这时期做了不少紫檀 包镶家具,既节省了紫檀,又不失排场,可谓一举两得。
- 清代宫廷紫檀家具用料的理念性差异
广式风格家具与苏式风格家具分属于两个流派,其制作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宫廷紫檀家具用料方面表现为,广式家具大多较为奢靡,苏式家具则 较为节恰:。具体而言:
(1)广式风格讲究“彻活儿”,制作家具时,不分主次部件,一律以“彻头彻尾”的精选紫檀整料制作,连 抽屉帮、后背板等小部件或暗处的部件亦不例外。而苏式风格则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少家具是用软木与紫檀搭配制作的(如图7)
(2)广式家具的部件往往采用木连做挖做”。即使很大的部件也常用一块大料整挖,很少用小料拼接,见图10的紫檀扶手椅的搭脑,图11小宝座腿 足。本文插图中的紫檀灯挂椅的搭脑也是实例(见图2a 紫檀扶手椅)。与广式做法相反,苏作工匠善于利用小木料组成大部件,常见的做法有“攒做
12a为一件苏式风格紫檀宝座的腿足,原料仅是两片宽 十几厘米、厚度不足三厘米的板材,以九十度角拼接而成。对比之下,图12b为一件广式风格紫檀宝座的腿足, 其原料是十几厘米见方的整料。两种做法从视觉效果上 看,腿足的宽度基本相同,但苏式做法可成倍地节省木料,而且由于苏式的镂空做法,还恰到好处地减轻了实 心腿足的粗壮厚重感。
(3)广式风格的紫檀家具,还普遍存在因用料过于 粗大而使某些部件看上去笨拙,不得不在工艺、装饰上
图10清中期广式风格的紫檀扶手椅,北京颐和 园藏。仔细观察会发现,其硕大的搭脑,连 同两边的横枨都是一块整木挖做的。
1 I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广式风格乾隆紫檀宝座腿足 (局部):腿足为整料挖做,用料之费令人瞠目。
广式和苏式紫檀家具用料方式的对比
加以掩饰的现象。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对典型的广作紫檀嵌珐琅书柜,其柜门的四周边框选用的是宽硕的紫檀整料。由于用料过宽,导致视觉上的比例失调, 故特意在中部起线做成假“扇活儿”,使之看上去是由各 自浊立的内框与外框套接而成的(见图13)。类似的做法 在不少广作宫廷紫檀家具上都可见到。《明清家具集珍》中清代宫廷家具第5件紫檀高束腰七屏风嵌珐琅大座,其硕大的扶手、靠背的边框,初看上去都是由内外两件独立“扇活儿”套接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与广式做法截然相反,苏式风格的紫檀家具保留了明式家具以小拼大的传统工艺手法,如“踩边做”、“撥 做”等。图7中紫檀黑漆褡裢式炕桌,桌面下的牙子就是由很薄的木条制成,与桌面形成“跺边”,造成宽大的 效果(图15)。
客观地讲,广式宫廷紫檀家具不惜暴殄天物的用料方式,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皇家的特权心理,并没有实际 的意义。而苏州工匠惜料如金的精神,以小见大的工艺 手法,体现了朴实勤俭的传统美德,值得肯定与继承。
前面述及的紫檀包镶家具,指的是以软木为胎骨, 外面包粘紫檀木板,木板的厚度一般为2毫米至10毫米 (若过薄就不属于包镶,而称为“贴皮子” 了,两者有本 质的不同)。包镶的家具有两个优点:一是不易变形,二 是减轻自重,这对大型家具尤具实际意义。采用包镶工艺制作的家具,尤以紫檀配楠木的最为完美,两者都属珍贵木料,楠木比重轻,木性稳定,不易变形,宜于为 胎骨,外包质地坚硬、色泽凝重的紫檀,刚好扬长避短, 相得益彰,堪称黄金搭配。《明清家具集珍》中清代宫廷家具第2件紫檀高束腰五屏风三弯腿带托泥大宝座,即是典型实例。
应特别说明的是,民国时期制作了不少紫檀贴皮子家具,但无论是用意还是用料、工艺,都不能与清代的宫廷紫檀包镶家具同日而语。
民国时期制作的紫檀贴皮子家具,目的是冒充紫檀实木家具出售,获取高额利润。木皮多是从残损的旧紫檀家具上切剥下来的,胎骨则多用铁力木或红木等比重 较大的硬木,为的是冒充紫檀家具的分量,故被称为“硬包硬”。贴皮的工艺也较差,若干年后往往开胶。相比之 下,清代宫廷的包镶紫檀家具则大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凭肉眼仍难找到拼缝。原因有两个,一是3时的工 匠技艺高超,做工极其精细;二是包镶的拼缝往往巧妙 地选在线脚的折沿处,拼缝本身就像是折沿线,令人难以觉察。收藏家大都有这样的常识,判断一件家具是否为包镶,往往不是凭眼睛看出来的,而是先从其造型、线脚、铜饰件的运用等方面推断出来的。即便如此,一 些包镶或部分包镶的家具,也是直到因磕碰、损伤而自行暴露或进行修复时将部件拆散开来才被发现的。
紫禁城东路乐寿堂内的紫檀回纹嵌景泰蓝卡子花隔扇,可谓宫内隔扇中最为精美者,令人叹为观止。殊不知这套隔扇也是包镶制品,只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而 已。读者若有兴趣前往一看,对清代皇家匠师的非凡技 艺定有更深刻的领悟。
包镶的做法在历史档案中有多处记载。其中造办处 “活计档”中所载,雍正元年(1723年)所制“包镶紫檀木 边、楠木心桌三张”、雍正六年(1728年)所制“紫檀木边、豆瓣楠木心嵌云母如意花纹桌”等家具都与本文插图中的紫檀高束腰五屏风三弯腿带托泥大宝座的包镶形式 相同。
结合档案与实物研究获知,清代的宫廷紫檀包镶家具主要出自两个时期:一是年代较早的康熙、雍正时期,帝王对家具制作有较透彻的理解,懂得包镶家具是既好 又省的做法。当时制作包镶家具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实 用。另一个是乾隆后期,因宫中和流散在社会上的紫檀行将用尽,又未发现新来源,出于节省之目的,制作了 一批包镶家具。两个时期制作的紫檀包镶家具结构都相当考究,工艺都非常精湛,可与同时期的实木紫檀家具相媲美,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