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纹饰图案特点
中国纹饰图案具有继承性和趋同性特点,每个时代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含有前代的因素,某个品类的装饰风格也可能在其他品类中出现。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许多都是承传的,如祥云龙风、缠枝花草、人物传说等,这些题材在织绣、陶瓷、漆器等品类中常能看到。不过明式家具的纹饰题材仍有自己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如松、竹、梅,兰、石榴、灵芝、莲花等植物题材,山石、流水、村居、楼阁等风景题材,鱼藻、祥麟、瑞狮、喜鹊等动物题材较多见。明式家具纹饰题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带有吉样寓意的母题,如方胜、盘长、万字、如意、云头、龟背、曲尺、连环等纹。与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纹饰题材的寓意大都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意趣,显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清式家具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其纹饰图案也相应地体现着这种美学风格。清代家具纹饰图案的题材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植物、动物、风景、人物等几乎无所不有,十分丰富。吉样图案在这一时期亦非常流行,但这一时期所流行的图案大部以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为目的,与明式家具的阳春白雪相比,显得有些俚俗。
第2章明清家具的装饰风饼和T艺n点
家具装饰花纹多以各类物品的名称拼凑成吉祥语,如”鹿鹤同春”、”年年有余”,”凤穿牡丹”、”花开富贵”、”旭日高升”,”早生贵子”等,宫廷贵族的家具则多用”祥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大”、”五福捧寿”等等。总之,题材丰富多彩是清式家具纹饰图案的特点之一。清式家具纹饰题材大多出自老百姓的朴素生活意愿或统治者炫耀权力财富的功利要求,不如明式来得超逸,也不如明式讲究,有些家具纹饰图案显然是单纯为了显示华贵富丽,而很少注意题材的贴切性。明末清初之际,西方文化艺术逐渐传入中国,至清雍正以后,模仿西洋纹样的风气大盛,特别是清代广式家具,出现了中西结合式家具,即以中国传统做法式成器,而雕刻西式纹样,如一种形似牡丹的花纹,也有称为西番莲,这种花纹出现的年代要相对晚些。
有些题材,明与清虽然都有采用,但在图案内容上存在着差别。如麒麟作为一种瑞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装饰题材。明中叶时,麒麟一定为卧姿,即前后两腿均跪卧在地;而明晚期至清早期,麒麟一定为坐姿,前腿不再跪着而是伸直,但后腿仍与明中期相同;进入清代康熙以后,麒麟前后腿部站起来了,虎视眈眈。此外家具上的博古图案,在清代流行过两次,一次在康熙时期,一次是在同治光绪时期。两次同为博古,前者提倡优雅清闲,后者推崇金石学问,内涵有所不同。龙,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风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中国古代的四灵之一。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纹在明清两代家具上的应用相当广泛。从明清两代各时期的龙纹对比来看,明代龙纹大多雄强有力,细脖,头略小,龙发多从两角间前耸,怒发冲冠,张口,龙眉向上,龙爪的五指呈轮状。明代末期,龙身姿态无大变化,而龙发已变为三绺。进入清代,龙发已不再上耸,而是披头散发,龙身也渐渐粗起来。到清代乾隆时期,龙眉朝下,龙尾加长,龙爪出现四指并拢的形状,再晚的龙纹,姿态呆板,龙鼻也大起来,俗称肿鼻子龙。回纹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始见出土于距今4000多年前马厂遗址中的陶器上。南宋至元代,江西吉州窑釉下彩’瓷器及元末明初的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上的回纹图案的应用更为突出。从现今遗存下来的家具来看,家具上回纹的出现当在清代以后,特别是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多在桌案椅凳的腿足端雕饰以回纹马蹄图案。与明式家具重视天然的”材质美”相比,清代
工匠更侧重于人为的”工巧之美”,而对材料的自然品质肌理有所忽视。因此在清代家具上很少见到那种大片作素、不事雕饰的情形。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家具上同时采用几种工艺手法,如雕刻加镶嵌、彩绘加贴金、包铜或珐琅等。材料的运用也趋多样,常见的有家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处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几、嵌玉壁插屏、掐丝珐琅宝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家具装饰技法。然而偏执的追求、过度的粉饰却往往带来面蛇添足之嫌。而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作为装饰题材的,大多不仅仅具有装饰意义,而往往还有其它的意义。较为纯粹的装饰性题材以取自大自然的一些景物如卷云纹、云雷纹等以及几何图案为主,有时候一些具象的植物枝叶之类也是纯装饰性的。
清代象征王权统治的皇宫座屏风.是清代家具中的大器,其宏太气度和精湛工艺,充分显示了皇家的特殊审美情趣。
图21清中期黄花梨人物故事纹四件柜
以上这些题村在家具中的应用,常常是用漆饰或雕饰的手法,并且多数表现在大面积的构件表面上,例如屏风、桌面等等。只是由于漳饰工艺非文人雅士亲为之事,故这类题材的境界如何还与匠师的“悟”性有关,他必须能够理解题材的意义并掌握适当的艺术处理技巧以使之更能合乎儒士的要求。因此,解读中国古典家具装饰题材的文化内涵,是传统家具艺术继承与家具的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