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最怕:原行业惯性
对于定制家居,跨界已成为常态。相较于电器、五金、卫陶、管业等品类跨界,成品家具、地板、人造板进入定制家居尚属于“木”系列里面的跨界。但貌似这也并不能对这些品牌的跨界产生什么实质性贡献。
跨界为什么这么难?定制产品营销相对于成品营销,基本就算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因此跨界最怕的是原行业的惯性。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跨界品牌大都是原行业的冠军品牌或领先品牌,核心操盘手们也往往成长于原体系,其工作模式与思维逻辑基本固化,对定制家居营销多半一知半解。企业大了,老板也很难亲力亲为,好不容易招聘过来的所谓“业内人士”能有决策权的不多。这就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组合:干活的貌似都是“业内人士”,决策的恰恰是行外高管。于是文化冲突、待遇差距、流程错乱、成本控制等问题很容易在新的事业模块形成“一锅粥”。一拍两散者有之,走马换将者有之,重起炉灶者有之……交上一大笔学费之后,跨界企业往往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要适应定制产品营销的设计、安装、非标生产等冗长的流程和相对“幼稚”的营运模式,跨界品牌以及职业经理人往往是既打不上手,又无从下手。用老人不懂行业,用新人不懂企业,这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解决的行业痼疾。越大的企业越难搞,越大的企业“坑”越深。
好在早一批跨界的品牌为后来者准备了太多的“失败案例”,新进跨界品牌多少已开始对定制家居行业有了一些“敬畏之心”。只是今天的竞争环境已不同当年,行业的窗口机会也渐渐过去,没有模式创新或者“更厚的棉袄”恐怕也难突破。
部分跨界品牌开始寻找业内的咨询公司,这也许是一条捷径,既可以免却招聘的“业内人士”文化磨合的痛苦,又可以提升管理层决策的质量。但这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谦卑的姿态,并不是所有的跨界品牌都能够做到,或者愿意去做。
前赴后继的跨界品牌,是定制家居产业的一道风景线。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定制家居专业品牌的冲击,目前还谈不上。
一体化家居浪潮使跨界成为常态,也使不同品类站在同一个起点。一旦跨界成为常态,跨界也就无所谓跨界,随着互联技术普及,行业人才的流动日剧,跨界是否有一天根本就成为一个“伪命题”?
愿跨界品牌走好!